点击蓝字 关 注 我 们 4月11日为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当天下午,由、上海科技馆联合主办的第223期上海科普大讲坛暨“世界帕金森日”特别活动走进浦东新区曹路社区,对公众开展相关的医学科普讲座。在金海文化艺术中心,本次讲坛主讲嘉宾,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研究员袁鹏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凯敏博士后,以“帕金森病的发病原理及临床治疗策略”作为主题,通过分享团队相关科研成果,用浅显易懂的讲述,唤起公众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关注帕金森病患者,从而推动帕金森病研究和治疗水平的进步。 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的第二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全球患帕金森病的病人数将从2015年的700万左右增至2040年的1300万,我国患者总数约占全球的一半。以前被认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的帕金森病,现在“盯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青年人患帕金森病的危险因素依然是环境毒素、生活方式、代谢因素和饮食因素等。 讲座中,袁鹏首先介绍了帕金森病的发病原理及临床治疗策略。他说,长期以来,人们缺乏有效阻止帕金森病进展的药物和手段。传统药物和手术治疗都只是针对帕金森病的症状进行治疗,不能延缓疾病进展。目前的治疗手段在缓解运动症状方面虽有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尽管如此,但若出现睡眠异动、手抖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袁鹏表示,这次的讲坛活动就是希望让公众能更加了解关于帕金森病的科普知识。 纵观全球,进一步研究帕金森病致病的深层原因并开展针对性治疗,成为全球相关领域科学家竞相探索的重要课题。今年2月21日,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原创性成果,首次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并基于该靶点发现可以延缓病程的候选药物,未来有望从疾病早期对帕金森病进行诊断和干预,结合现有的对症治疗手段,实现“标本兼治”。 吴凯敏是本研究第一作者,她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我们发现FAM171A2是一个门,而且是一个会把所谓‘坏东西’放进去的门。我们要把这个门给守住,未来研发的药能够阻断它的功能,不让它识别病理性核蛋白,意味着它就不能进入到细胞中,不能再继续发展了。” 既往研究发现,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是帕金森病的关键致病蛋白,在病理条件下,正常的α-突触核蛋白单体会发生错误折叠,并聚集在一起形成纤维,破坏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并导致其死亡。它还会像“种子”一样播散,入侵邻近的正常神经元,诱导更多脑区α-突触核蛋白聚集和神经元死亡。 此次中国团队在帕金森病治疗领域取得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也被《科学》杂志审稿人评价为“帕金森病领域圣杯性的研究工作”。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两位医学专家一一耐心解答了观众的提问,也分享了他们的科研心路历程和体会,现场气氛热烈。 这次“世界帕金森日”特别科普活动是学习落实新《科普法》,走进社区对公众开展医学科普的系列活动之一。本次讲坛得到了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的大力支持。虽然讲座举办时间为工作日,通过曹路社区的组织和平台报名,共有约200名青少年学生和社区居民到场观摩,另有线上观众约11.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