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奖典礼于1月4日在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盛大举行,表彰为上海科普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
第十三届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的申报工作于2024年6月12日正式启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收到了533个申报项目,较去年增长了4.1%,再次刷新了申报记录。经过严格的形式审查、网上初评、线下复评和终评,评选出了包括提名奖在内的122个奖项,获奖率为22.89%。
据介绍,作为全国首个由社会力量出资的综合性科普奖项,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设立于2012年,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主事。十三年间,项目始终秉持着表彰和激励科普工作者的宗旨,通过科普项目申报,在见证上海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科普事业走上新台阶。截至目前,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已累计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推荐项目超过4200项,涉及多个门类和领域,走出了一条自下而上的科普创新道路。
在颁奖典礼上,众多领导与嘉宾共聚一堂见证荣耀时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殷一璀,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黄震,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左焕琛,上海市儿童基金会荣誉理事长杨定华,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理事长李逸平,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等领导出席了典礼。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朱美芳在致辞中,向所有获奖者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向全市广大科普工作者致以了崇高的敬意。
本年度获奖项目呈现出多个显著特点,充分展示了上海科普事业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一是院士专家以身作则,引领科普新风尚。葛均波院士和张杰院士荣获上海科普杰出人物奖,他们不仅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积极投身于科普教育事业,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青年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成为科普事业的新生力量。本届评选中,青年科普工作者占比显著提升,他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方式,为科普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青年才俊不仅在传统科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在新媒体、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积极探索,为科普知识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是健康科普项目备受关注,满足公众健康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知识需求的日益迫切,健康科普项目成为本次评选的亮点之一。这些项目覆盖了营养、运动、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以多元化的形式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健康知识,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上海行动的深入推进。
四是科普成果百花齐放,深入人心。本次评选中的科普作品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健康、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既有经典的文字作品、音像作品,也有漫画、互动游戏等新型科普载体。这些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公众传递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此外,长三角科普联盟机构的首次参与推荐并获奖,标志着科普资源共享进入了新阶段。这一变化为长三角地区的科普教育带来了新活力,促进了区域间的科普交流与合作,为科普事业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颁奖典礼上,获奖代表们纷纷发表了获奖感言,表达了对科普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他们表示,将珍惜这份荣誉,继续努力为科普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也呼吁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支持科普工作,共同推动科普教育的深入发展。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国家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围绕新技术、新知识开展科普,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和使用科技成果,为科技成果应用创造良好环境。随着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飞速度发展,新技术、新范式、新业态对科普工作的需求正在持续扩大,科普创新的广度、深度、温度、宽度、转换度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因此,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将在2025年设立专项奖励,鼓励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等关键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并致力于将前沿技术科普化的项目和人才,更多地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探索未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科学普及深度融合,为科普创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为实现科技强国梦想贡献更大的力量。
未来,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将继续致力于通过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这一平台,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科普合作,提高广大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该基金会在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基金会还将积极推广优秀科普成果和经验做法,提升科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参与度。引领并动员社会各界、基层单位积极投身科普事业的广阔天地,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事业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