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上午,第五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办公厅二楼会议室隆重召开。左焕琛荣誉理事长出席会议,理事会理事、监事会监事出席、列席会议。上海科技馆、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等相关部门领导应邀出席。会议由朱美芳理事长主持。 会议首先进行增补选举。根据基金会发展需要和章程,会议以举手表决和投票表决方式,增补缪文靖同志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舒静同志为理事、副理事长。
王小明常务副理事长在会上作了《2025年上半年工作报告和下半年工作思路》的报告。报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科技两委和市民政局等上级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基金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要求,创新赋能,厚植根基,以新形式、新业态拓展科普边界,用科普育人才,筑牢创新底盘。通过创新募资模式、丰富科普内容、强化品牌建设等举措,推动基金会不断取得新成绩。 在资金募集方面,基金会根据科技新发展要求,聚焦科普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科普化、生态环境保护、健康科普等方向,采用线上线下、专项基金、定向公募和众筹等募资方式,扩大渠道募集资金。"长三角眼病防治专科联盟专项基金"众筹募资超预期,行业众筹募资模式效果显成效。新增一项公募项目上线,提升基金会线上公募能力。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各位理事的共同努力下,截止6月30日,已完成全年募资目标的63.21%。 基金会坚持科技科普同等重要“双驱”理念,深化科普教育品牌活动内涵,营造社会科普浓厚氛围。在"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中新增"前沿科技成果科普奖",鼓励及时把新科技成果科普化。今年申报数量较去年增长15%,达549项,突显其广泛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举办全市首届"天问杯"学生好问题征集活动、“未来科技之星”活动和2025年人工智能科普研学营,培养青少年科学思维;与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等联合主办“上海市眼健康科学传播大会”、“眼健康流动科普馆”,推动眼健康科普传播;与上海科技馆等联合举办20余场科普大讲坛和科普讲座以及“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新年大会”暨“腾讯科技之夜”系列活动,线上线下观众累计2亿多人次;首届“青少年环保启迪项目”活动广受媒体高度关注,人民日报、中新社、上海电台等57家媒体报道,本项目已被市科协纳入“全国科普月”市级重点活动等等。各项活动按照年度工作计划,稳步有序推进。 下半年,基金会将继续秉持"集众人之力·扬科普之光"理念,按照"筹好经费、用好经费、管好经费"要求,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广开渠道,持续加大资金募集的能力与精准度。二是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基金会品牌影响力。三是苦练履职"内功",深耕科普事业,推进上海科普事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缪文靖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报告了《2025年上半年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米志宏财务主管通报了《2024年度审计报告》和《2025年上半年投资与理财情况》,显示基金会财务管理规范,资金使用透明高效。
王秋良监事长通报了《2025年上半年监督检查报告》。监事会认为,基金会2025年上半年对基金的募集、管理、使用以及资金运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财务状况稳健,监督检查到位。监事会对基金会下半年工作提出了继续加强资金募集、提升科普教育项目品牌质量、强化自身建设等建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院士专家工作规则》,这一重要制度的建立将进一步发挥院士专家在基金会科普教育中的先锋作用和引领作用,扩大本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
与会理事对基金会的工作进行了热烈讨论,围绕科普教育创新、资金募集、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基金会2025年上半年工作成绩显著,为下半年及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会议审议通过了基金会《2025年上半年工作报告和下半年工作思路》、《2025年上半年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等各项议题。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对理事会长期以来对科技馆事业发展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以基金会长期支持市科技馆“1平米博物馆进学校”的项目为例,充分肯定基金会在推动科普教育进校园、进社区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表示今后将更紧密地加强与基金会的合作。
朱美芳理事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会议议程丰富、内容充实,成功完成了副理事长、秘书长的增补选举,审议通过了各项重要议题,为基金会进一步发挥专家智库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她感谢各位理事和监事的大力支持,表示与会同志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将为基金会下半年及今后的工作提供重要指导,基金会秘书处要尽快落实好会议精神。
左焕琛荣誉理事长发表了重要讲话。她指出,在我国首个全国科普月这一重要时刻召开本次会议,具有特殊意义。左市长充分肯定了基金会2025年上半年在资金募集、品牌建设和自身治理体系建设上的成绩。她对基金会工作提出三点期望:一是锚定国家战略,强化价值引领。要学习并用好新《科普法》,在制度建设和资金募集上不断探索创新,发挥好资金募集委员会作用;二是强化协同联动,创新科普生态。要优化院士专家委员会的结构,吸纳更多年青院士参与,提升专家智库的活力。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资源,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的联动,拓展“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新模式,进一步丰富科普教育事业内涵;三是锤炼过硬本领,深耕科普教育。要高度重视志愿者队伍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推动科普教育课题研究与科普教育队伍成长。她希望理事会、监事会继续凝心聚力、开拓奋进,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免责声明】
1. 标注“来源”的内容版权归原权利人所有;
2. 原创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并附链接,禁止篡改/商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3. 转载内容二次传播时必须标注原始出处,不得提及本公众号为来源,其观点/准确性由原作者负责;
4. 使用互联网素材的,如涉版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