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差是冷中暑的“隐形推手” 进出温差超过5℃的环境,就易对身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挑战,可能会出现冷中暑,温差越大冷中暑出现的概率就越高,这跟自身的身体机能、免疫能力有关。 识别冷中暑症状,防微杜渐 轻度的冷中暑表现为头晕、乏力、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肢体酸痛、注意力涣散。而重度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胸闷、心悸、站立不稳甚至晕厥。 当室内外温差超过5~7℃时,血管反复收缩扩张,可能诱发血压波动、心律失常,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尤为危险。因此,当患者出现心悸、胸痛、持续呕吐的症状时,建议立马去医院进行规范治疗。 小贴士:冷中暑发生的应对方法 1.改变冷中暑环境,家人可将患者移至温度适中的通风处。 2.少量多次饮用温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呕吐。 3.喝生姜红枣水,可起到温中散寒、降逆止呕、调和营卫的功效。 4.按摩内关、足三里等穴位,缓解不适。 5.症状严重,请及时就医。 逐步改变环境温度,有效预防冷中暑 冷中暑是因为身体对温差"不设防",引起体温调节失衡。首先要避免大汗淋漓后立马进人空调间,擦干身上的汗,进出空调房缓冲区域,休息片刻。进入空调房前在阴凉处休息5分钟;出门提前10分钟关闭空调,让身体逐渐适应环境变化。 在出汗时,要避免空调或风扇直吹。尤其要防止头颈后背冷气直吹。进入空调房内,根据情况添加薄外套,避免体温骤降。进行户外活动时宜选择浅色透气衣物。 其次,要减少大量冷饮摄人,建议饮用温水、常温饮料。大量摄入冷饮,会刺激迷走神经,导致胃肠蠕动减慢,同时也影响体温调节。 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应避免在高温时段(10:00-16:00)外出。有慢性病的人,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避免骤冷骤热。 审核 | 叶海霞 【免责声明】 1. 标注“来源”的内容版权归原权利人所有; 2. 原创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并附链接,禁止篡改/商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3. 转载内容二次传播时必须标注原始出处,不得提及本公众号为来源,其观点/准确性由原作者负责; 4. 使用互联网素材的,如涉版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